一、“桃园三结义”般的梦幻开局架不住“兄弟翻脸”。
夫妻本是同林鸟,大难来时各自飞,可是在企业的经营刚好相反,大量一起艰苦奋斗过来的创业伙伴一旦发了财,就开始因分钱产生了歧义,说白了可以共患难,不能够共富贵,所以导致了大量因兄弟、合伙人之间的纠纷致使整个项目瘫掉的情况,我们就把它称之为合伙人“翻脸死”,此类项目,好好的,突然之间停摆了,就卡停到那了。 二、细胞要分裂,项目要分家,为啥?咋办?
是缺钱吗?不是缺钱,有钱的,现在大家账户里都有钱,那是什么特殊的其他原因?是手续?或者是有关部门来自于法规上障碍?也不是。硬性停摆其实就是内部分家了,这类项目考验的是如何从中间去平衡运营的能力。 1、“不均”是矛盾的导火索。 比方说曾经有过一个餐厅,特别火爆,兄弟两个,股权比重一个是51%,一个人是49%,49%那个人才是运营的专家,贡献出来了运营和决策的力量,但是51%这个人在前面投资多投了一点钱,后来两人就不和,不和主要源自于这位49%的大哥觉得自己拿少了。 后来他们两个人事事处处在决策上变成一种交锋和对抗,时间久了一定是变成撕裂,双方撕裂的时候就很难调和,比如怎么变现?怎么退出?退的那个人需要拿到什么样的资产评估价值来体现?需要多长时间?所以变成一种纠纷,到最后两个人升级到打官司、争夺地不可开交,导致没有一个很好的交代,之后就把那个项目停摆掉了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正翻脸了,最终变成了一种敌对情绪。 2、不要求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但最起码要有“后顾之忧” 如果之前没有约定好退出的机制,这就涉及企业管理和股权结构、公司治理,大量的合伙人在一块合伙的时候,都是在艰难困苦的阶段切入的,彼此之间那叫相濡以沫,根本就没有去考虑到退出,最后到了分家的时候,真的就会撕破脸皮,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的贡献是最大的。这个商业上的幼稚主要就是来自于对利益分配的不满意,其实我们简单点说就是股权明晰程度、经营决策权的明晰程度和退出机制的明晰程度不够。就是没有约定好管理的规范性,股权关系,包括退出的这种机制,如果之前有过约定的话,他是可以合理退出的,只是未到商量的时候,然而,先有了矛盾再去商量,这个时候就已经进入到对立角色了。 3、“分手”时优雅还是难看,取决于“丑话”是否在先。 所以说我们把退出的那件事想好,将来你拿多少钱,我拿多少钱,不能意气用事,很多都重江湖义气,其实不太成熟,不像是一个成熟的商人,实际上,成熟的商人或者当家人都要考虑到事情结束的时候应该怎么办?也就是退出机制, 原来内部发生割裂,实际上在风控之中有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公司治理,你把这个项目的股权结构、管理上面的约定章程,还有包括整个退出机制,一定要提前安排好,把所有这些风险在前面就给它化解掉,如果一旦发生不测,按照约定马上去操作就好了,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,我们看到很多合伙人走不到完成整个项目的全过程、中间就退出的时候,一定是很难去平衡那种友好的关系,变成了一种纷争,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不合适、不划算,原本是市场需求面没有问题,供给侧也没有问题,而面临的这种情况完全是主观引发的。 三、三道风控防火墙。
所以我给的建议是设定风控。 1、第一道风控就是你的内部管理风控。在寻找合伙人的时候,要有约定,要去研究管理权力的边界,股权结构的边界、退出的边界、标准,切忌最后临时制定标准,标准提前制定好,时候到了再拿出来量裁就是了。 2、再者,在日常经营和管理活动中,尽可能避免双方过度的派亲信。因为人多了总会嘴杂,人性是很难被约束的,是很难被管理的,因为一点小事闹不愉快,不应该,但人总是会误入歧途的。因为我们是人,不是神,不要让人性有暴露劣根的这种机会,尽可能不要让亲信在同一个公司里面去担任管理职位,尤其是夫妻档,不要一个董事长、一个总经理,尽可能其中一个撤出,到公司的经营事务层面,一旦出矛盾,对于外界来说,就完全丢失了对这个项目主体的信任感,因为内部不团结,外人就见缝插针,这个时候外面的口碑也坏了,别人对你们的评价也坏了等等。 3、还有就是在一起在做管理的过程中,尽可能要规范化,不要去走那种处于法律风险边缘而又双方共同去参与的路数。到最后撕破脸皮的时候变成一种彼此互相要挟的炸弹,都属于是风控上的低级错误,所以压根就不让它发生, 四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,生于经营死于管理。 一个成熟的企业家,一个成熟的老板,到最后是要基本体现在你对公司治理上的成熟,然后才是对市场上捕捉的成熟,有的老板很可惜,一股脑地在前线冲锋陷阵,打市场,把公司经营得很好,很赚钱,但是内部管控却鸡飞狗跳,这叫善于活在经营之中,却不善于立在管理之中,结果持续不下去,公司起内讧了。 我们有大量的项目,表面上经营地特别好,背地里却突然间撕裂,主要就是针对这种不成熟进行风控,实际上是很成熟的一个要求,大家引以为戒。 |